学医,一路跋涉总能遇见最美风景 - 服务指南 - 安徽省医师协会
服务指南 > 医学大家谈科普 > 学医,一路跋涉总能遇见最美风景

学医,一路跋涉总能遇见最美风景

发布时间:2022-07-04 16:47:52来源:管理员 阅读:

    希波克拉底说,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选择学医,就是选择了一份拯救生命、守护健康的伟大事业。
    又到一年招生季,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你是否受到这份职业荣光的感召,想象过自己穿上白大褂的样子?你是否了解学医需要具备哪些品质,明白成为医者需要历经几多跋涉?
    今天,我们请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院长陈国强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华西天府医院院长康焰,和大家分享他们关于学医的思考,从医的感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院长
陈国强:置身于真善美的崇高追求中
博雅中自律,笃行中担当,仁爱中奉献
    在我担任交大医学院院长的10余年里,在各种场合,我都高呼,医学强则国强,医学盛则国盛,医学是强国的学科,医生护士应成为最受国人敬重的职业。
    我也常说,国要强,先强国民;中国崛起既是我国作为大国在现代世界体系中的崛起,更是全体国人的崛起。国民要强,先强“精英”。无论古今中外,医护人员无疑都是社会精英。这并不是说,医生多么富裕,而是说,医生应该拥有贵族之精神,是思想之精,品德之英,是一种以博雅中自律、笃行中担当、仁爱中奉献等一系列品德为核心的社会之脊梁,公民之师范。他们能够在辛苦中获得其他职业不可能拥有的成就感,因为他们在拯救生命。
    近些年,医患关系面临一些问题,很多人担心职业环境不好,不愿意学医,其实医患互相尊重始终都是这个社会的主流。一些片面的宣传报道,可能造成误导,让社会对于医生的期望值过高。医学不是万能的,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不确定性,医生不能包治百病。如果医者通过努力拯救了生命,那么,一定会产生巨大的职业成就感,这正是医学的魅力所在。
    虽然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但是健康的维护离不开医务人员。如果没有人学医,谁来守护我们的健康?在新冠疫情肆虐的2年多时间里,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已经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当属新时代最可爱、最可敬的人。当你将自己的一生托付给医学事业的时候,你就已经置身于真善美的崇高追求之中。
敬畏生命是学医的前提,内心淡定才能走得更远
    从事医学教育这么多年,常有人问我,什么样的人适合学医?敬畏生命是学医的前提。医学事关人命,马虎不得,医者确实不是随便谁都能去做的。“医者之一生,乃为他人非为自己,不思安逸,不顾名利,唯舍己救人而已。”医生不仅要承担高强度的工作,还要背负巨大的精神压力。
    医学院校的毕业生真正成为医学专业人才的比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高,因为学习医学是有一定难度的,接受教育的周期很长,甚至需要终身学习。要成为高级医学人才,可能你会在而立之年还居无定所,生活不能完全安定下来。因此,如果你矫情、不能吃苦、浮躁、爱空想又任性,高考分数再高也不适合学医。毕竟,路有千万条,生命安全第一条。
    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利己主义可能是压在现在一些青年学生头上的“三座大山”,被这“三座大山”压住的人,很难在医学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学医要有点使命感,内心淡定才能做最好的自己。一个带着使命感活着的人,他的信仰是坚定的,不会人云亦云、趋炎附势而随波逐流,不会虚度人生,最后迎接他的必定是辉煌的人生。如果你热爱医学,具备慎独、慎辨的能力,拥有顽强的意志力,能够不受周围环境中负能量的影响,你才能走得更远。
    很多时候,困惑来源于我们的横向比较。如果总想着为什么别人能评上三好学生、拿到奖学金、获得研究生的推免资格,而自己不去反思、自省,你一定会困惑、会苦恼、会动摇。
    在我看来,坚持是一种品德,一种态度,面对诱惑,我们要有定力。在医学的道路上,请坚定初衷、保持热情、不懈付出、心无旁骛、如履薄冰地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博学而后为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式的医学学习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更智慧、更淡定、更有格局,因为医学是人学,直接面对人的生命。医学知识既饱含逻辑性,也时刻呈现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更凸显不确定性和辩证性。
    学好医学除了必要的“死记硬背”,还需要科学思维、系统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问题导向思维,需要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如果通过几年的医学学习和实践能够拥有这些思维,即使你未来从事其他职业,也可能将你从沙粒变成珍珠,从石头化作黄金。对此,我身体力行,深有体会,更坚信不疑。
    有一些学生,刚刚进入医学院校便想着将来如何选择专业方向。其实,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本科生阶段,一定要先打好基础,基础扎实了,未来的路才行得稳、走得远。医学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医生不仅要具备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也要具备相当的人文素养,因为这个职业是要和人打交道的,多读些社会学、哲学、文学、艺术的书籍都对我们有益,博学而后为医。一些现在看起来无用的知识,可能在未来是非常有用的。
    医学的发展很快,近三四十年来的变化很大,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诊断分子化,治疗精准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医学的范式必将发生更大的改变。未来医生的学识应该更加渊博,选择医学的青年必将更有作为,不枉此生。
    现在有些学生觉得什么科赚钱多,就想选什么科,这导致儿科、病理、麻醉等待遇相对较差的专科选择的人较少。事实上,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后,才有可能真正发现自己对哪个专科更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自己的兴趣作为从业选择的标准,你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就不会太迷茫。
高的起点不等于好的终点
    快餐时代,心静者胜出。从医学生向好医生的跨越需要一个过程,至少需要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不少医学院校,通过这个考试的比例并不乐观。
    大家没必要过多参考网络上所谓的“学科排名”来选择学校。学科排名靠前的学校可能给予你高的起点,但进入这样的学校并不等于你的终点就有多美好。你更应关注这所学校的学风和教风,学风是你成长的生命,没有良好学风的熏陶,你难以被培养为一流的人才。除了“双一流”院校,有些独立医学院校的学风是不错的,同样值得你选择,因为他们没有排名的压力,能拒绝浮躁和功利。
    在我心中,好的院校长应该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支柱。看一所医学院校好不好,不妨看看这所学校的校长是不是内心充满温度而又饱含人文情怀;是不是热爱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是不是把教学作为自己的第一职责。
    不论时代如何变化,医者的仁心、情怀和温度不能变,敬畏生命是从医的前提。悬壶济世、救死扶伤始终是医者最大的荣耀。希望更多有志的年轻人能投身医学事业,置身于真善美的崇高追求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华西天府医院院长
康焰:医学满足你对未知世界的全部想象
    1982年,参加高考前,我生了一场病,这场病让原本想成为一名数学家的我,脑中冒出了学医的念头,觉得当医生可以治病救人,驱除病痛。我填报的六个志愿全部是医学院,此后,我被第一志愿——四川医学院(今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医学系录取,从此走上了医学道路。
光有技术不足以帮患者解决问题
    当医生对个人的综合素养要求比较高,你除了要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还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甚至需要懂点哲学,能辩证地看问题,因为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很多时候会出现“同病不同效,同药不同效”的情况,不论用药,还是治疗,都不是“1﹢1= 2”那么简单的事。
    医生是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对综合素养的要求非常高。医生需要冷静理性地对待疾病,却不能被动冷血地对待患者。如果没有一颗悲悯之心,很难与患者共情,也就不可能真正站在患者的角度想问题。医生往往需要懂些社会学,了解不同患者的想法,知道他们的需求,让他们满意。
    我在做住院总医师的时候,常为如何与患者沟通手术风险、如何告知高风险治疗方案等问题而苦恼。后来,我发现一个特别有用的和患者沟通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带入他们的真实场景,跟他们说,如果患者是我的亲人,我会怎么选择。这其实不是一种所谓的沟通技巧,而是一种真诚的交流,患者能感受到医生是为他着想的。等我当了老师后,也把这个屡试不爽的办法教给了学生。
    医院里每天都在上演着人生的悲欢离合,医生需要了解人性,当医生的时间越久,越会感受到非技术因素在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光有技术并不足以帮患者解决问题。
实现新的梦想,人生一样精彩
    从医这么多年以来,我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临床上的,而是转行时的彷徨与迷茫。我用了差不多5年的时间才度过那段艰难的时期,坚定自己未来的方向。
    1988年,我从医学院毕业,外科是我的梦想。同届毕业生里只有我一个人进入了华西医院的外科,离自己梦想如此之近。但当我完成3年住培时,正赶上原卫生部要在部属教学医院建立ICU,发展重症医学也是国际的趋势。
    我们医院的这项任务落在了外科,然而,当时外科只有我一个人还没有定科,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可以承担起这项任务,发展重症医学是他多年的夙愿。我很犹豫地答应了,和他约定,3年后,再回外科圆梦。
    3年时间到了,领导希望我再干3年,等培养起科室的人才队伍再走,我只好又继续干了下去。等到第5年的时候,我已经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再回外科了。这一方面是因为医疗技术发展很快,5年里,外科的手术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5年里,我救回了不少其他专科转来的重症患者,那种把患者从死神手中夺回来的巨大成就感也让我深切感受到重症医学的魅力,它能统筹解决患者的问题,具备其他专科没有的优势,为什么不踏踏实实干下去呢?
    每个人年轻时都有梦想,当时的客观条件也许会让你的梦想暂时破灭,但是没有关系,总会有新的梦想出现。努力实现自己新的梦想,人生一样很精彩。
做有兴趣的事,永远不会觉得累
    很多人认为学医很苦,周期很长,相当长的时间内付出和回报可能不成正比,很难坚持下来。近些年,一些不恰当的片面宣传,让医患矛盾多了起来,再加上医生工作忙、压力大,很多人不愿选择学医,还有很多医学院校的毕业生进入了社会其他行业。
但我始终认为,医生仍是非常受社会尊重的职业。尤其是这两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老百姓真切感受到医者的伟大与付出,尊医重卫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最近两年,医学院校的报考人数也呈现出上升趋势。
    学医的确辛苦,单靠坚持是坚持不下来的,它需要我们有兴趣、有信念,还得有热爱。我很喜欢华西教学楼内贴的一句话:人不穷理,不可学医;医不穷理,不可用药。这应该是医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好医生需要有工匠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却不能成为工匠,只求技术,不探究竟。
    从2008年参与汶川地震救援,到近两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的职业自豪感越来越强,这也让我对重症医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做有兴趣的事,永远不会觉得累。
我们学校有门课叫《临床医学导论》,这门课会请各个不同专业的老师给学生们讲讲各个专科都是干什么的。重症医学作为新兴学科,刚开始招人很困难,通过这门课,我让学生们了解了重症医学,知道重症医生担负着各科重症患者救治的工作,可以干各个专科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都有兴趣从事这个专业。
    医学正朝着精准化的方向发展,在专业划分越来越细的同时,学科交叉也越来越多,不同学科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对跨界型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医学可以满足你对未知世界的全部想象,材料科学、生物学、人工智能、化学、物理等学科都在医学领域有诸多应用,而重症医学又能满足你对医学的所有想象。
    选择学医不会错,这是一个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非常高尚的职业。

(来源:健康报 本报记者 张昊华 采写)

版权所有:安徽省医师协会 未经许可 禁止非法拷贝或镜象     皖ICP备15004723号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2526号


传真:0551-62242131 电话:0551-62242130 邮箱:ahysxh@163.com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绩溪路218号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区综合楼4楼
技术支持:炎黄网络